武汉商学院学报
    主页 > 期刊导读 >

体育论文_体教融合背景下武术运动在普通高校的

文章摘要:研究目的:2020年9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强调,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,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帮助学生在体育锻炼中享受乐趣、增强体质、健全人格、锻炼意志。陆续出台的《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》、《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》,也指出要加强学校体育工作,弘扬中华体育精神,推广中华传统体育项目。本研究以武汉商学院为样本,从体教融合背景出发,归纳总结武术运动在普通高校的发展困境,并提出针对性的优化对策,助推高校武术运动高质量发展,也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。研究方法:1)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论文、期刊、书籍并进行整理、提炼、分析。2)实地调查法对武汉商学院武术运动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,挖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。3)专家访谈法对有关专家、武术教师等进行访谈,了解武术教学、竞训、组织活动等情况。研究结果:发展困境:1)武术教学内容形式和考核评价标准固化单一。学校针对体育和非体育专业学生,分别开设了课程性质为专业限选和公体选修的武术课程,两者教学考核内容虽略有差别,但基本趋同:武术基本功、五步拳、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等。单一固化的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,使学生容易产生枯燥感,难以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。2)武术师资力量短缺,水平参差不齐。武术教师数量不足,开课班级有限,难以满足学生需求。教学水平也参差不齐,部分武术课程由非武术专业、甚至非教师岗的校内教职工承担,由于不具备基本的武术功底,也未系统掌握武术理论与教学训练方法,存在临时上马、现学现卖的情况,影响武术课教学效果和质量。3)武术场地器材匮乏。学校无专门的武术教学训练场地,武术器材比较简单,且存在破损陈旧的情况。这些因素一方面增加了学生练习武术动作的难度,增大了受伤风险,另一方面影响了教学内容计划的丰富性。4)校园武术竞赛活动偏少,武术运动队和社团组织规范性不强。一是参赛机会少。除一年一度的省大学生武术比赛,武术队基本无其他参赛机会,再加上武术队成员来自不同院系不同年级,常常出现指导教师赛前突击集训,学生赛后不知所从的情况。二是学校对武术社团的关注不够,支持十分有限。三是社团组织相对松散、无序。武术社团没有明确的章程,组织管理主要凭骨干成员的兴趣和热情,训练安排也较为随意。研究结论:优化对策:1)以体教融合理念创新武术教学内容形式和考核评价标准。一是强调学生的主体性。在武术课程前、中期,通过多种方式调研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,在不影响教学主体内容的前提下,设计穿插学生感兴趣的武术教学内容和元素,提升教学效果和学生课堂获得感。二是创新完善课程考评,避免以课堂考勤和期末技术考评作为单一评价标准。尝试加入武术课外锻炼参与度考评,鼓励学生参加武术早锻炼、武术社团训练活动,通过早锻炼打卡、社团记录等方式,给予学生一定比例的评分成绩,将学生从课上引至课下,养成武术锻炼的习惯和意识。2)加大武术师资培养和引进力度,加强武术教师任教能力审核。加大对在职武术教师的业务培训力度,引进武术专业人才充实武术师资力量。重视武术教学工作,在安排非武术专业教师承担武术课程时,组织适当的任教能力审核,以保证武术课的基本教学质量。3)改善武术场地器材设施配置,为校园武术发展创造更好的客观条件和环境。结合实际改造提升武术教学训练场地条件,及时更换补充器材,为武术教学和课外竞训活动提供硬件保障,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武术运动的积极性。4)多措并举丰富校园武术赛事活动,规范促进武术队和社团发展。定期举办校内、校际武术交流活动和比赛,让学生有训有赛有目标;聘请高水平武术运动员、武术名家、优秀武馆教练员参与到学校武术活动和社团建设中,扩大校园武术影响力;进一步整合校内外武术资源,让学生可以走出校园,与周边高校、社区、企业等单位武术爱好者、参与者共练共话武术,扩大武术学习交流途径。根据教育部有关数据,截至2020年,全国高等学校共计3005所,其中本科院校1272所,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283所。随着体教融合的不断深入,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势必在竞技体育后备力量培养、优秀专业运动员输出上做出更多贡献。而占比更大的非高水平运动队建设高校,如武汉商学院,在当前条件下应更加侧重于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,发挥体育育人功能和提升学生身体健康水平等方面。而武术作为优秀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,在培育新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终身体育理念,磨练学生意志,塑造健全人格以及全面提升身体素质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。高校体育人、武术人应进一步认识理解体教融合内涵理念,创新举措、主动作为,改进完善高校武术教学、考评、竞训、师资、设施等方面,推动武术运动在高校的健康发展,助力体教融合观念在高校落地扎根。